十二指肠(duodenum[2]),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全长约25cm,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其除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较为活动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其整体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
十二指肠的上部长约5cm,起自幽门,行向右后,至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延续为降部,转弯处称十二指肠上曲。降部长7~8cm,于第1腰椎右侧沿右肾内侧缘前方下降,至第3腰椎平面转向左延续为水平部,转弯处称为十二指肠下曲。水平部长约10cm,于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升部长2~3cm,自第3腰椎左侧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向前下呈锐角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2]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部,具有小肠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由内至外可将十二指肠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黏膜绒毛膜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组成。[3]十二指肠具有重要的消化功能。[5]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也是一种多发疾病。[6] 命名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首段,因其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距离而得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