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

机械代替手工进行生产的现象
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1])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2]
1959年4月29日,中国在《党内通信》当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实施,2018年,全国的农机总动力稳定在十亿千瓦左右,农业各领域新型集区加快增长,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平均水平超过了67%,[3]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11%,较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4]2024年7月,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5]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是提高生产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3] 

具体内涵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2]农业机械化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业的机械设备。其重点:一是三夏三秋机械化;二是改土治水机械化;三是山区机械化;四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