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承奉-抖音百科
张承奉,唐朝末年至五代初期的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孙子、张淮鼎的幼子。景福元年(892年),张淮鼎死,托孤索勋。索勋却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这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 明振之妻张氏的不满,於乾宁元年(894年),暗中联系不满索勋的军政各界人物,再次发动兵变,杀死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1]。张承奉在李氏家族的控制下,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得到了唐朝的承认。 人物生平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三月,张承奉打倒了李氏,重新夺取政权,并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兼敦煌刺史。与此同时,他发展农商,积蓄实力,整训军队,精养兵马,准备向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开战。他的目标是“东取河兰广武城,西扫天山瀚海军,北定燕然阴山道,南尽戎羌川藏平”,用强大的武力陆续夺回归义军失去的土地。 唐朝灭亡,朱温建立了后梁王朝,改元开平。归义军是唐朝的地方藩镇,张承奉和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一样,不满于朱温的篡权自立,在唐亡之后也割据一方,伺机谋求独立。国以白色为祥瑞,张承奉自号白衣天子、金山国圣文神武帝。节度使衙改成皇宫,又设文武官属,所有幕臣将士,皆获提拔擢[zhuó]升。西汉金山国自称拥有沙、瓜、肃、鄯[shàn]、河、兰、岷、廓八州,但实际上归义军只能控制瓜、沙二州。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鹘交战。公元911年,金山国被甘州回鹘击败。双方订立城下之盟,又叫“父子之约”。盟约规定,回鹘可汗为父,西汉金山国白衣天子为子,子向父献城投降,称臣纳贡,结“父子之国”,回鹘退兵撤围,西汉金山国势力不得越出敦煌。如有反悔,敦煌城破之日,鸡犬不留!从此,金山国成为回鹘政权的附庸。由此,西汉金山国更名为西汉敦煌国,张承奉由西汉金山国白衣天子改称敦煌国天王,成了甘州回鹘可汗的儿皇帝。公元914年,金山国灭亡。张承奉之后,归义军被曹议金所据。 施政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