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谨-抖音百科
曹谨(1787年11月5日-1849年6月8日),原名瑾,字怀朴,原字怀璞,号定庵,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人,[1][2][3]抗英保台民族英雄,历任直隶、福建等地知县。[4][5][6]在担任福建台湾府凤山县知县时,开凿了曹公圳,而担任淡水同知时亦曾率领士兵乡勇击退英国船舰,此外还有不少政绩,但后来遭英方控告冒功杀俘而被夺花翎[líng]。[7][8][9]道光廿[niàn]五年(1845年)十月乞病归,返回故里,最后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10]其事迹收入《清史稿》循吏传中。[11][12][13] 生平
曹谨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1786年11月16日),年幼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少时于河内县城北门内大街的“三官庙”内私塾读书,后来进入覃怀书院读书。清朝嘉庆丁卯科(1807年)乡试时高中解元,但于礼部会试一直落第,直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经过“大挑”后列为一等,为候补知县。 他担任过直隶平山、曲阳、饶阳、宁津等地知县。道光五年(1825年)补威县令,后于调任丰润时被议而落职。道光十四年(1834)改任福建将乐知县,又被议,引见后仍以知县用。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担任闽县知县兼福州府海防同知,任期中闽县遭逢大旱,全县遂在鼓山向湖神祈雨,但曹谨认为临时拜神无益,且并非祀典内的仪式,所以拒绝祭拜。 道光十七年(1837年)春正月时,曹谨来台担任凤山县知县,聘金门文人林树梅为幕宾,此时正逢干旱,于是曹谨兴建圳道引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之水灌溉。隔年台湾巡道姚莹命台湾知府熊一本巡视,熊一本命名“曹公圳”,并立碑及纂[zuǎn]〈曹公圳记〉。除此之外,他还礼聘蔡征藩来台主持凤仪书院(1837年),并于凤山县城增筑城楼炮台、修仓廒[áo],并平定张贡事件(1838年),因政绩卓越,道光二十年(1840年12月14日)下旨准奏升补淡水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