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运动

韩国独立万岁运动
三一运动,又称韩国独立万岁运动,是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民族解放运动。[1]
1910年8月22日起,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开启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剥夺朝鲜人民政治权利与自由,实施经济掠夺与同化政策,致朝鲜人民困苦不堪,反日情绪渐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及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提出后,朝鲜独立愿望迅速被激发。留日朝鲜学生率先行动,起草《二八独立宣言》,却遭镇压。朝鲜国内,京城府青年学生联合,宗教界等多方力量也形成三教联合局面欲请愿。1919年1月22日高宗李熙去世传言被毒杀,反日情绪升级,其葬礼成三一运动导火索。3月1日,学生与群众于京城塔洞公园集会,虽遇波折但仍宣读《己未独立宣言》,随后示威请愿蔓延全半岛。虽遭日本残酷镇压于6月失败,但它增强韩民族凝聚力,促使日本改变统治政策,推动韩国独立运动发展,为临时政府成立奠基,对中国五四运动有催化作用,鼓舞其他被压迫民族。1949年韩国政府将3月1日定为“三一节”并纪念至今。[1]

事件背景

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半岛,并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吞并朝鲜后,其统治方式是“武断统治”,剥夺了朝鲜人民一切政治权利和自由,对朝鲜实施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并鼓吹“内鲜一体”(内,指日本本土),对朝鲜人强制实行同化政策。日本首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一上任就公开宣称:“朝鲜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日本在朝鲜常驻两个师的兵力,而警察和宪兵在朝鲜更是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为维持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朝鲜人对日本殖民当局的不满与日俱增。
朝鲜自沦为日本殖民地以后,反抗日本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以洪范图、车道善为首的义兵余部在朝鲜北部与日本战斗至1915年,海外流亡者也纷纷建立抗日武装,其中申采浩李东辉等人在俄国海参崴倡议建议的“光复会”是日本统治初期最有影响力的抗日团体,这个组织最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和俄国远东建立武官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后来以秘密结社的形式深入朝鲜内部。他们抢夺日本的税金,枪杀亲日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殖民者的气焰。除了武装抗日之外,另一些人士企图透过外交途径恢复国家主权。申圭植在1912年成立同济社,与中国国民党保持密切联系,而李承晚则在美国夏威夷建立大韩人国民会,以美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朝鲜各地也不断发生袭击日本官宪的事件,工人罢工运动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斗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反映了朝鲜人民反抗日本、追求独立的精神。正如韩国历史学家李基白所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的殖民统治下,民族抵抗精神不断高涨,并渗透到朝鲜社会的各个角落,以致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在这个时刻,适逢国际风云突变,为蓄势待发的朝鲜人民带来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