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菌病

壶菌病
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是一种主要影响两栖动物的传染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和水龙线虫(Batrachochytrium salamandrivorans)两种非菌丝游离孢子真菌引起。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导致许多两栖类种群显著减少或灭绝,受影响的物种约占世界两栖类总数的30%。壶菌病能够在某些两栖类群体中引发零星死亡,甚至可能导致全部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在野外环境中控制该病[1]

发现历史

壶菌病首次在1993年昆士兰州已死或濒死的蛙类中被发现。研究表明,该病早在1978年就已经遍及整个澳大利亚。在非洲、美洲、欧洲新西兰以及大洋洲等地也有报道。在澳大利亚、巴拿马和新西兰,当蛙类数量急剧下降时,壶菌也随之突然出现并广泛传播。尽管如此,壶菌可能只是普通真菌的一种,因其毒性及其扩散能力,直到最近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到。在澳大利亚东海岸、阿德莱德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和金伯利等地均发现了其踪迹。最早的记录表明,非洲爪蟾是最早感染壶菌病的物种之一。由于爪蟾属被广泛运往世界各地,因此壶菌病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开来的。其他研究表明,蛙壶菌在北美和中美洲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仍不清楚是否存在新的病原体或者毒性增强的原有病原体。

疾病传播

蛙壶菌的游离孢子首先侵入两栖类的皮肤,随后迅速发育成孢子囊,继而产生新的游离孢子[2]。这些新产生的游离孢子会在宿主体内再次繁殖,从而导致壶菌病的发生。感染壶菌病的蛙类会出现一系列形态变化,包括腹部皮肤变红、后肢抽搐、身体堆积蜕皮、足部和其他部位浅表皮脱落、皮肤轻微粗糙化以及出现微小的溃疡或出血。在行为方面,患者表现出无力、无法寻找避难所、无法逃脱、失去正常反射功能以及出现异常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