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荔孙

清朝的北京中国银行行长
谈荔孙(1880年12月—1933年2月25日),字丹崖,江苏淮安(今淮安区)人,祖籍无锡厚桥东桥(今锡山区厚桥街道中东居委),近代著名银行家、金融先驱。1933年2月25日因脑溢血在北平寓所病逝,享年53岁。谈荔孙故居被列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早年经历

谈荔孙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谈公馆(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东路汉韩候祠旁),祖父谈静山曾任四川夔州知府,1891年回淮开办“谈氏东文学馆”,谈荔孙幼时在此学习日语。1892年入祖父创办的学堂学习。东邻的巨变,与中国的积贫积弱,备受列强凌辱欺侮,形成巨大反差,深深刺激着少年谈荔孙,使他从小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发愤努力的远大志向。1898年,他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学习,毕业后被两江总督端方以官费旅往日本留学,于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今日本东京商科大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1908年4月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学教习。是年8月,他以优等成绩考取清政府商科举人,被授予度支部(管理财政的机构)主事,后改任清银行稽核。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供职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主管军用钞票事宜。[1]

职业生涯

1912年,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谈荔孙任该行计算局局长,不久转任国库局局长。1914年,他赴南京筹建中国银行分行,兼任行长。后又在汉口、九江、安庆等地设立了分支银行。1916年,京津地区发生挤兑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家银行发行纸币的风潮,并波及长江流域。为维持中国银行信誉,他力排众议,主张无限制兑换纸币,并得到北洋政府副总统、江苏督军冯国璋支持,以省库财力为后盾,使长江流域的挤兑风潮很快平息。次年,他被冯国璋任命为北京中国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