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朝鲜文:해주)是朝鲜西海岸港口城市,黄海南道首府。[1]临黄海海州湾;人口约11.5万;原称孤竹,940年改今名;1954年被新设的黄海南道定为首府。历史上中朝文化交流地和贸易港;谷物、水产集散地,有冶炼厂、水泥厂等,特产墨和砚台。有芙蓉堂、顺明门址、神光寺址、首阳山百济清风碑等名胜古迹。设有医科、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 地理位置
海州市位于朝鲜半岛最西端,在军事分界线以北 60 公里、平壤以南 100 公里处。该市山地不多,主要由平原组成。市内所有山脉的海拔都在 1 000 米以下。
发展历史
海州原名孤竹,汉属带方郡,高句丽时称内未忽郡、池城、长池,新罗文武王之后属汉州,景徳[dé]王二十一年(762年)改称瀑池。高丽太祖因其临海而改称“海州”,成宗时置州牧,后置节度使。显宗时废节度使,置安西都护府,为四都护府之一。睿宗时升为大都护府。高宗时复为州并置牧,并为朝鲜王朝所承。光海君时一度降格为县,仁祖元年复为州,高宗32年(1895年)设二十三府,海州升为海州府,下属十六郡,1896年置十三道,海州为黄海道首府,直至1954年黄海道分为黄海北道与黄海南道,海州成为黄海南道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