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拉丁学名:Bufonidae[3]),别名蛤蟆、癞蛤蟆、癞刺、[4]癞猴子、癞疙宝,[5]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两栖动物。[7]截至2025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收录的蟾蜍科下有52属,[8]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其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5]其常栖息在湿润的石头下、洞穴内、草丛中、水沟边,也能长期在陆地生活。[9] 蟾蜍体型和青蛙相似,头宽大,舌分叉,舌面分泌大量粘液,头顶较平滑,颈不明显,无尾,躯干粗短,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皮脂腺),故皮肤极粗糙且高度角质化。[5]蟾蜍大小差别较大,最大的美洲海蟾蜍身长达到25cm,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东南亚的浆蟾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蟾蜍属略有不同。[10]蟾蜍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其以甲虫、蛾类、蜗牛、蚂蚁、蝇蛆、蚯蚓等动物及藻类为食。[9]蟾蜍为卵生。其毒液会损伤心、肝、肾等器官,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如果误入眼睛内,还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5] 2021年,史氏蟾蜍、鳞皮小蟾、乐东蟾蜍和无棘溪蟾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2023年,中华蟾蜍、花背蟾蜍等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2]蟾蜍制品类药材蟾酥价格昂贵。[13]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可入药,性味辛,凉,有毒,归阳明经,具有解毒利水、杀虫定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疖疮、阴疽瘰疬、恶疮等。[14]此外,蟾蜍还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蟾蜍与玉兔、桂树并称为“月宫三吉”。[13] 起源
一些研究把蟾蜍的出现追溯到白垩纪晚期,大约是在9800万至7800万年前的冈瓦纳大陆分裂之后。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蟾蜍最早出现在古新世早期。古新世大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终于5580万年前,因此,蟾蜍可能起源于6500万年前。蟾蜍的起源地最早从南美洲出现,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