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奥古斯都时期(English Augustan period)的诗人和讽刺作家。[1]
蒲柏从小体弱多病,12岁时因病残疾,虽然所受的学校教育不多,但他成为了一位早熟的诗人,其代表作包括1711年创作的诗歌《批评随笔》(An Essay on Criticism)、1712–1714年创作的《夺发记》(Rape of the Lock)、1728年创作的《愚人志》(The Dunciad)和1733-1734年创作的《人论》(Essay on Man)。蒲柏还翻译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主编了《莎士比亚全集》(The Works of Shakespeare)等。蒲柏在他的文艺创作中大量运用“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创造了“滑稽英雄双诗体”(ock-heroic couplet),他的作品语言精炼准确、结构灵活自如、节奏多变,以其辛辣、敏锐、揶[yé]揄的讽刺文风著称。1744年5月30日,蒲柏于伦敦附近的特威克纳姆去世。[1][2] 生平经历
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从小在家中自学,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他幼年时期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并过早的夭折(56岁去世 )。蒲柏从12岁即开始发表诗作,17岁时,经戏剧家威彻利(William Wycherley,1640-1716)的引荐,结识了当时伦敦的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并在斯威夫特的鼓励下以十三年功夫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Iliad,译成于1720年)与《奥德赛》(Odyssey,译成于1726年)。21岁时,蒲柏发表《田园诗集》(Pastorals,1709),并在以后的几年中先后发表阐述自己文学观点的诗《批评论》(An Essay on Criticism,1711)和叙事诗《温莎林》(Windsor Forest,1713)等。 他那些充满才气的讽刺诗嘲笑了安妮女王时期的民众和当时的风尚及信仰;而他的哲理和道德诗是各个时代的思想的汇集。波普的诗歌和其他新古典主义诗人的作品一样,正规而缺乏想象力,但是其精致、优雅和简洁的特色颇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