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国

民革中央原常委
何柱国(1897年11月22日-1985年9月3日),字焕华,[1]别署铸戈,[2]广西容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杨梅镇成美村人。[1]中华民国陆军上将,系东北军爱国将领。[2]新中国成立后,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职。[3]
何柱国出身广西农村家庭,幼年丧父,何柱国七岁时,母亲送他入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10岁时,其母亦去世,何柱国在二哥资助下继续读书。1910年,考入广东随宦学堂;[1]1917年初,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2]1919年,留日回国后,历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队长、东北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骑兵科主任、东北军四十五旅团长、三十七旅旅长、开封警备司令、二十三师师长、国民革命军五十七军军长。1932年,被任命为临永警备司令,驻守山海关,打响了长城抗日战争第一枪;1936年,支持并参与了由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同时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3]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陆军骑兵军军长、陆军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并两次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情接待。[4]抗战胜利后,何柱国突然双目失明,故退役,于杭州养病。[3]新中国成立后,任民革中央常委,[3]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3][5]1985年9月3日,于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八岁。[2]
九·一八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直逼山海关,觊觎整个华北地区[1]何柱国违抗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率领东北军榆关浴血抗战,打响了长城抗日战争第一枪,[3]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全国各地报纸都刊载了何柱国抗日的消息,有记者赞誉其为“华夏一柱”。[6]何柱国到访延安时,毛泽东亦称之为“在前线英勇抗战、劳苦功高的将军”。[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