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霍利·康普顿

美国物理学家
亚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而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效应展示了电磁辐射的粒子性,对当时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康普顿还因其在曼哈顿计划中的领导作用,以及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贡献而闻名。

人物生平

亚瑟·霍利·康普顿出生于1892年9月10日,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是埃利亚斯·康普顿与奥特莉亚·凯瑟琳·康普顿(娘家姓奥格斯普尔格)的儿子。他的母亲曾被选为1939年度的“美国母亲”。康普顿成长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伍斯特大学伍斯特学院的前身,康普顿曾就读该校)的院长。他的两位兄长卡尔和威尔逊也都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成就。1913年,康普顿伍斯特大学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1916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研究。在那里,他对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他日后发现康普顿效应奠定了基础。
康普顿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师,并在匹兹堡的威斯丁蒙斯光源公司任研究工程师至1919年。1920年,他成为韦曼克罗的教授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主任。1923年,他成为芝加哥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负责建造将[yóu]转化为[]核反应堆,并监督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任期内推动了学校的多项重要改革。
1962年3月15日,康普顿因颅内出血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去世,享年69岁。他的遗体安葬于俄亥俄州伍斯特的伍斯特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