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陀螺-抖音百科
陀螺,也有的写作“陀罗”,[9]是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物体。[10]清代文人瞿灏[hào]在《通俗篇·徘优》对陀螺的概念作了界定:“《景物略》陀螺者,木制,宝而无柄,绕以绳之,绳卓于地,急挚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11] 陀螺在中国起源于约 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2]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梜者,镟作独乐及盏”,后来经过农史学家缪启愉考证,贾思勰[xié]所说的“独乐”就是陀螺。在唐宋时期,陀螺在民间成为儿童的玩具。“陀螺”这个名词,直到明朝才出现,晚明的刘侗和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木制陀螺的形状和玩法。[13][1]到了清朝,陀螺成为更加普及的民间娱乐工具,其玩法更加多样,清末民初的文学作品《燕京杂记》《旧京琐记》《清稗类钞》等,都有关于陀螺活动的记载。除了中国,陀螺在世界各地的考古中均有大量发现,如伊拉克、特洛伊(今土耳其)、埃及、希腊、罗马等。[1][12] 陀螺制作的材料以木头的最为常见,也有用纸、塑料、砖、石、竹等材料者。[9][14]其形状主要为圆锥体形,上大下小,顶部平滑,锥部加了铁钉或钢珠,以便在地面上进行旋转。[8][10]陀螺是流行于云南、广西、河南、中国北方等地区的娱乐工具,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其中不同地区陀螺特色各不相同。[3][4][5][6][7]陀螺衍生的体育竞技在中国多个省份(地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峒中壮族砧板陀螺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21年,云南省的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16] 命名
陀螺在中国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被叫做“独乐”。在宋朝,陀螺出现了“打娇惜”和“千千车”的叫法。“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出现,晚明的刘侗和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最早确定了中文“陀螺”术语并做出了详细的文字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13][1][12]从这段记叙可以看出,晚明时期的陀螺是木制的,其玩法和现代玩法没有太大区别。[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