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口真鲨

真鲨目真鲨科动物
阔口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plumbeus)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鲨鱼,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湾东北部海域等地。体呈纺锤型,躯干粗壮,头宽扁。主要栖息于近海、外海大陆棚及岛棚外围之深海水域,有时会巡游于大洋中。以硬骨鱼类、其他鲨鱼、魟、甲壳类头足类等生物为食。胎生,一胎可产下1-14尾幼鲨。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湾东北部海域。

形态特征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65-75厘米,雄成鱼长131-178厘米,雌成鱼长144-184厘米,最长达3米。体纺锤形,躯干较粗大。头宽扁,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稍侧扁,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具凹洼。吻宽扁,中长,背视弧形,前缘钝圆,侧视尖突。眼中大,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约为第一鳃孔宽的1/2。鼻孔颇宽大,斜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鼻间隔宽,比鼻孔长约大3倍余。前鼻瓣后部有个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弧形,口宽比口前吻长稍大,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口闭时上下颌紧合,齿不暴露;唇褶短小,见于口隅。上下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头外斜,外缘有一凹缺;下颌齿较狭而直,内侧和外侧凹入,边缘具细锯齿;上下颌各具一细小正中齿,每侧各具14齿,上颌齿1行在使用,下颌齿2行在使用。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大小和距离约相同,最后1个较狭小,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基板发达,具1棘突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位于腹腔前半部上方;起点对着胸鳍基底后端或稍前;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鳍近许多;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有一相当大的距离。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基底长约等于背鳍间隔的1/4;上角钝圆,后缘斜直,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的距离约与其里缘相等,背鳍间隔中部正中具一纵行皮嵴。尾鳍宽长,约为全长的3/11,比头长为大,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圆,后缘凹入。臀鳍约与第二背鳍等大,基底与第二背鳍基底相对,距尾基与距腹鳍约相等或距尾基比距腹鳍稍近;外角钝圆或钝尖,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伸达第二背鳍下角下方。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近方形,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和里角都钝圆。胸鳍中大,近镰形,后缘凹入,前角钝尖突出,里角钝圆,鳍端伸达背鳍基底后端或稍后。
体青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鳍灰褐色,后缘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