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应

1930年阿瑟·庇古提出的概念
庇古效应,经济学概念,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即物价水平P的下跌将刺激经济和创造财富效应,将创造充分就业。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提出。实际货币余额(M/P)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消费者感到富有,并且更多地进行支出(消费)。这就是“庇古效应”,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增加-产出Y增加。人们后来把依据这种理论提出的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称为庇古效应。

解释

又称“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指物价下降所导致的实际余额的增加会刺激消费从而对经济产生一种自动调节作用的理论。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古典静态》(1943)一文中提出,故名。庇古认为,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的下降将导致人们所持有的各种财富的实际余额增加;同时,人们进行储蓄的目的是积累同收入水平相对称的财富。因此,实际余额趋于增加的财富将提高财富对收入的比例,从而导致储蓄的下降和消费的增加、扩大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水平。[1]
庇古效应
又称“财富消费效应”。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导致消费需求变化的传导和反应过程。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 Arthur Cecil, 1877—1959)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庇古认为,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首先造成消费者的真实货币余额(或有价证券收益)的变化和其财富的变化,进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消费者拥有的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就会降低,消费者发现自己的财富减少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