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选举是指罗马天主教产生罗马主教的过程,这一职务通常称为教宗[1]。传统的选举方式是通过秘密会议(conclave)进行,该名称源自拉丁语cum clavi,意为“拿着钥匙”,象征选举期间所有参与者都被隔离[2]。这种隔离会议制度起源于1274年的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发布的政令。目前,教宗选举在梵蒂冈宫内的西斯廷小教堂举行[3]。
历史沿革
教宗选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现代的选举体系大致成型于1274年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在此之前,教 宗的产生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社团创始人选择、罗马及其他地区的当地神职人员和世俗社会的选举等。随着时间推移,选举程序逐渐规范化,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选举机制。
选举过程
教宗选举通常在原教宗去世后的两周内举行,教宗的助手和三名选出的枢机主教必须损毁教宗的“所罗门之戒”和他的铅图章,以确保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它们。届时全球各地的枢机主教会聚集在梵蒂冈。经过多日的商讨,其中一位枢机主教将被选为新任教宗。选举采用封闭式投票的方式,遵循三分之二多数加一票的原则。如果经过30轮投票仍未达成共识,将采用绝对多数原则确定胜者。教宗选举的结果通常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在意大利文化中有“在一个胖教宗之后便是一个瘦教宗”的说法。历史上,枢机主教团倾向于选举与任命他们的教宗风格不同的新人。例如,庇护九世之后是利奥十三世,庇护十世之后是本笃十五世,庇护十一世之后是庇护十二世,若望二十三世之后是保禄六世,等等。这些变化反映了教宗选举过程中不同风格和背景的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