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病(Raynaud's disease),又称雷诺综合症(Raynaud's Syndrome)[2],是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引起的阵发性肢端小动脉痉挛,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无潜在疾病,肢端血管多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继发于某种全身性疾病,肢端血管常有器质性病变。[3] 临床上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当患者受到寒冷刺激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可突然出现两侧对称的手指(足趾)苍白,然后青紫,继而潮红,可伴有刺痛或烧灼感,持续的时间由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不等,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患者在寒冷季节发作频繁而在温暖季节发病相对静止,较严重者即使在温暖季节症状也不消失,还可以出现指(趾)端及指(趾)甲畸形变脆,指(趾)腹萎缩,皮肤变薄或硬皮样改变,以及浅表溃疡。[3] 雷诺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手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等。药物治疗以缓解血管痉挛性发作为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内科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疗法,包括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术、动脉外剥脱手术法。[3][4] 研究历史
1862年,Raynaud首先描述雷诺病,他发现寒冷或情绪激动可引起周围循环紊乱,出现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改变。并指出发病机理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雷诺病可见于肢端动脉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见于肢端动脉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并可出现肢端对称性溃疡坏疽。此后数10年,各学者都将这类疾病称为雷诺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