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策奇

刘策奇
刘策奇(1895年—1927年12月17日)又名小珍,笔名啸真,革命烈士,象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和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先导者。广西象县(今象州)南街人。壮族。出生在一个殷实人家。1917年毕业于柳郡中学堂(柳州中学),后考入南宁国语讲习班。1923年至1925年,在象县县立第一小学当教员,并开始从事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对广西各族方言、民谣和壮谣等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探索,撰写和发表有关民俗、方言研究的论述文章l 0多篇,歌谣80多首。[1]

人物生平

致力于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先导者

广西象县(今象州县),是壮、汉、瑶等多民族杂居地,素称“山歌之乡”,人们多能开口成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绚丽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谣艺术。刘策奇对歌谣有着浓厚的兴趣,又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23年至1925年,他在象县县立第一小学当教员,就有志于当地民间歌谣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象县傍邻的大瑶山,崇山峻岭,山高路险,交通阻塞,是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地。为解开大瑶山之谜,刘策奇“发下了一个研究瑶人风俗及历史的鸿愿,欲探一探这几千年来未经开采的秘窟。”因此,他在教学之余,专心致志地对当地民族的歌谣、风俗、语言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他还极为关注当时国内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动态,并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被该会吸收为通讯会员。从1923年9月到1925年4月,他在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国学周刊》发了歌谣80多首,成为民俗学界中颇有名气的人物,受到当时民俗研究方面的名人周作人顾颉刚钟敬文等学者的赞赏。钟敬文中山大学的《民俗周刊》著文赞扬刘策奇“对于民俗学的工作是特别热情与努力的人”,称他是“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刘策奇还在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莽原》上发表文章。在杂文《一本通书看到老》中,他批评了当时一些“大人物”的守旧言论,这一观点得到鲁迅先生的赞同。鲁迅先生曾和他通信,共同探讨有关学术方面的问题,并对刘策奇的研究工作予以指导。
刘策奇整理的歌谣,朴实清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在广西方言壮语的研究方面,也是一个开拓者,发表有《壮话之我见》、《广西方言概论》等文。他还尝试用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字母来记录“壮欢”(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