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科学家、杜克大学教授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外文名:Robert J. Lefkowitz),男,1943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1][2]杜克大学特聘医学教授、化学教授、病理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3]
1959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进入哥伦比亚学院学习,1962年,他于哥伦比亚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66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68年到1971年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与同事开发出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并证明受体独立于腺苷酸环化酶的存在。1973年,他被任命为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副教授兼生物化学助理教授。1976年开始,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77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晋升为教授。1982年,他成为詹姆斯·B·杜克医学教授,同时兼任化学和生物化学教授。[2][4]1988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4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成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3]2007年,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5]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2014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获得美国成就学院金盘奖[6]2019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发表了题为“肌球蛋白台面和肥厚型心肌病,从突变到机制再到治疗”的演讲。[7]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研究领域是受体生物学与生物化学。[a][8]他的研究揭开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真相,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9]他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0多篇,被引超过15万次。[9][b]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杜克大学执教40年间,培养出了200名学生。[10][b]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