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1],是我国春秋时期建成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2],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是中国出现、形成最早和连线运用时间最长的运河之一[1],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2]。全长239公里,西起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跨曹娥江,向东汇入宁波市甬江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1]其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道,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 浙东运河在形成过程中,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整合浙东地区各河湖水系,形成了具有水运、防洪、排涝、输水、灌溉等综合水利效益的“运河水系”,既是连接吴越与中原的水上高速,也是连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推动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4] 浙东运河是吴越文化的生发和传播之地,相传大禹治水两次来越,第一次毕功于了溪,更名茅山为会稽;第二次崩葬于会稽,于是会稽山下有了“山川灵秀、殿宇宏壮”的大禹陵。自秦朝起,大禹文化数千年传承不绝。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反败为胜,成为一代霸主。其“胆剑精神”深深扎根、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提到大禹文化和“胆剑精神”,指出大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把大禹精神世代传承弘扬,要求绍兴谱写新时期的“胆剑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下,大运河各项保护工作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制定一系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地方性法规,推进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4]
2013年,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