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荻帆

当代诗人、翻译家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当代诗人和翻译家。出生于湖北蒲圻(现赤壁市)。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95年9月4日卒于北京。有作品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人物生平

1917年5月,天门县城邹姓木匠喜添娇子。看看襁褓中儿子清秀而嫩红的脸蛋,望望门外西江(县河)芦荻萋萋,远帆点点,邹木匠似有所悟,为之取名荻帆。名字虽然悠然婉约,但父亲寄予的希望是,要儿子秉承家业,将他雕凿成一名优秀的木匠。而邹荻帆却在黑暗的社会里,将自己打磨成了一代斐声文坛的诗人。
在城关读了几年私塾后,小荻帆于1932年考上了应城县初级中学。年仅15岁的他离开父母和故土,只身前往临县住读。从此,思绪飞扬的少年荻帆开始接触新文艺,如饥似渴地捧读茅盾、巴金、冰心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两年后,邹荻帆考上了湖北省师范学校。沐浴在新文化春风春雨里的邹荻帆心潮激荡,眼界开阔。他心灵的种子要发芽了,于是,他开始写诗了。
1937年1月,邹荻帆在《文学》新诗专号上发表了两首处女诗。从而一发不可收拾,感情的激流如飞瀑直泻。同年4月,便将一首题为《没有翅膀的人们》的叙事诗发表在《中流》第8期上。在这首800多行的长诗里,邹荻帆将农民的苦难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昏庸,以满腔的愤懑进行了叙述与抨击。诗一发表,便受到巴金等名家的一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