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

北宋时期的官员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相(也有说法称号恩祖),闽南晋江人(今福建泉州),北宋官员,政治改革家。[1][2][3]
吕惠卿,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自幼随父居于泉州。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成功中进士,初仕为真州推官,后受欧阳修、王安石等名臣赏识,步入仕途。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吕惠卿曾任多职并积极参与制定及推行青苗、助役、均输、农田水利等新法,与守旧派领袖司马光辩论,为变法派赢得了一次理论上的胜利。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受命维持新法,清查守旧派不法活动。然而,因其手段强硬,触怒守旧派,于熙宁八年(1075年)被罢政,外放任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整顿西北驻军,有效防御西夏侵扰,功绩显著。宋哲宗时,他虽再遭守旧派攻击,却未能重回中枢。晚年,吕惠卿重返朝廷,历任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等职,于政和元年(1111年)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致仕,不久去世,享年80岁,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 “文敏”。吕惠卿留下《文集》100卷及著有《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多部作品,但其中多数已经散失无法传世,现在只记录了他的两首戏剧和律诗。[2][3][4]

人物生平

平步青云

嘉佑二年(1057年),吕惠卿登进士,任真州推官。任期满后进入京城,拜见王安石,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时意见有许多相合的地方,二人因此订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