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又新

护国军将领
赵又新(1881~1920),原名复祥,字凤喈。先世从南京随军人滇,在顺宁鲁史落籍。其父赵德周,迁居县城来凤街。赵又新自幼聪敏好学,在凤山书院就谈,15岁即补博士弟子员,2年后又以优等食饩。他性情豪爽,善饮健谈。乡人乐与交往,被士林前辈所器重。在题为《岳武穆奉诏班师赋》的补鹰应试中,以“一木难支,宋室之偏安已定;百年遗恨,英雄之结局如斯”的名句,表现其鲜明爱憎和敏捷才思。[1]
光绪三十一年,赵又新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先后授任讲武堂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武昌起义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先后任都督府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回滇后,先任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屡立战功,战后任第七师师长。[2]

人物简介

戊戌变法失败,国家内忧外患,赵又新每与朋辈谈及国事便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不能如班超立功异域,亦当学马援战死疆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回国返滇授讲武堂教官,未就职并与叶荃黄毓成入川任督练公所提调。宣统元年(1909)回云南授七十五标教练官,与统带罗鸿达驻防建水武昌起义,云南重九光复,赵率部宣布反正,组织南军军政府被公推为统领,蒙自驻军哗变,赵出走河口江西投奔督军李烈钧,被聘为都督府顾问。后改任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拒绝袁世凯部属笼络,将复祥名改为又重新潜返云南。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