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甲

一种较为常见的甲板畸形
凹甲(英文名:koilonychia),又名反甲、匙状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甲板畸形。[1][2]
凹甲于1919年首先由Crocker叙述,后Hellier提出该病的命名。[4]凹甲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相关,由于四肢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指甲营养缺失,半胱氨酸量减少,进而使甲床萎缩,真皮结缔组织纤维化,甲体受到牵拉而形成凹甲。病甲表现为甲板变薄,中间凹陷,四周翘起,形成匙状。[2][5]凹甲有遗传性、症状性和特发性不同类型,后者是由于职业因素长期接触碱性物质或矿物油等引起。另外,患有缺铁性贫血、缺氧、雷诺病冠心病、风湿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疾病的患者也常见凹甲。凹甲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严重程度与季节相关,一般冬季加重,夏季减轻。凹甲以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破溃出血,可局部外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拔除病甲。[2]

病因

凹甲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相关,由于外因或内因导致四肢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指甲营养缺失,半胱氨酸量减少,进而使甲床萎缩,真皮结缔组织纤维化,使已经变薄的甲体受到牵拉而形成凹甲。[2][5]先天遗传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以是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的体征之一。后天见于铁代谢障碍、血红蛋白病冠心病红细胞增多症梅毒黑棘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银屑病、扁平苔藓、雷诺病、硬皮病、肢端肥大症念珠菌病、掌跖角化病、风湿热伤寒以及寒冷与缺氧等。[5]由于职业因素长期接触碱性物质或矿物油等也可引起凹甲。[2]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