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和龙山早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韩庄村北,地处青龙涧河南岸、黄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西北距黄河仅有1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56~1957年、2002~2006年两次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仰韶时期遗存的年代上限为公元前3900年左右,龙山早期遗存的年代上限为前2780年。遗址的发掘命名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确定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完整的文化序列和谱系。[1] 仰韶时期遗存包括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两个阶段。庙底沟文化遗迹有房址、窖穴、陶窑、墓葬、灰坑及灰沟等。陶器约90%为红陶,以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罐、釜、灶等最具特征。纹饰主要是绳纹、线纹和彩纹。庙底沟二期文化遗迹有房址、窑址、窖穴、墓葬、灰坑等。房址为圆形袋状竖穴白灰面建筑,底径2.7米,有阶梯式门道,坑沿周围排有整齐的柱洞,室内有一大柱洞,复原起来是座尖锥顶的房屋。龙山早期遗存中尚保留有仰韶时期的一些因素。当时的家养动物猪、狗、羊、牛和鸡,无论数量和种类都比这里的庙底沟文化显得发达。[1] 2021年10月18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 发掘历史
1956年至1957年,庙底沟遗址被第一次发掘,其神秘“面纱”首次被揭开。有关部门为配合三门峡市重点工程建设,又从今年5月份开始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经过近6个月的发掘,目前二次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令所有考古科研人员兴奋不已的是,这次发掘规模之大、发现之多、收获之丰,在全国文化遗址发掘中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