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县牛歌戏-抖音百科
藤县牛歌戏亦名“牛戏”,源于唱“牛歌”与“舞春牛”,是中国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粤语方言地区的藤县、容县、平南、北流等县市农村地区。[1] 藤县牛歌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把“恳卒”人征发到古藤县,中原语言与百越语言互相融合形成藤县白话,当地人用藤县白话唱山歌、指挥牛干活,形成最早的牛歌。1875年,有剧情的戏《亚(阿)赖卖猪》演出获得成功,随后人们把这种由舞春牛改造而来的小戏正式命名为“牛歌戏”。1897年“同庆堂”戏班诞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藤县牛歌戏的名声已经传遍周边县市。[1][2]在周边其他剧种的影响下,藤县牛歌戏从无剧本的爆肚戏[a]到有剧本演出,从只有男演员到1946年开始有女演员加入。[2]牛歌戏的鼎盛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藤县有牛歌戏队270个、剧目283个。在1986年牛歌戏被认定为中国地方剧种之一,并入选《中国戏曲志·广西卷》。[2][1]藤县牛歌戏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藤县牛歌戏在2019年8月受邀参加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7]次年11月13日,藤县举办首届“牛歌戏之乡”杯戏剧大赛。[8] 藤县牛歌戏用藤县白话演唱,常为两人或多人对唱,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唱词常用修辞手法和方言俚语,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厚。[2][1]牛歌戏的剧目以表现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牛歌戏经典剧目有《亚(阿)赖卖猪》《伶花抢 婚》《双甲状元》等。[1][2]代表人物包括马顺和、李文利、魏泰秀、马伟文等。[1][9]截至2021年一共有2名区级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3]牛歌戏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当地民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并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浔江流域和北流河流域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1]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