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海豹(Halichoerus grypus)是丹麦著名的动物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林奈的学生)于1791年描述并命名的,在一篇名为《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eals of Greenland (关于格陵兰岛海豹的详细描述)》的专著中根据法布里丘斯自己非常简短的描述表明正模头骨在1788年6月采集自丹麦的阿迈厄岛,也就是波罗的海地区。但可能由于标题十分有误导性加上正模最终下落不明,后人们都将格陵兰岛误认为是灰海豹的模式产地。在灰海豹被分为两个亚种后,大西洋的灰海豹也就被理所应当的当作了模式亚种Halichoerus grypus grypus。
2016年,遗失多年的灰海豹正模头骨重新被发现,DNA的分析研究表明正模来自波罗的海,而不是之前一直认为的格陵兰岛,因此原本的波罗的海亚种H. g. macrorhynchus变为指名亚种H. g. grypus,改用H. g. atlantica命名大西洋亚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