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

存在于川乌等植物中的有毒成份
乌头碱(aconitine)为双酯类生物碱,六方形片状无色结晶。分子式为C34H47NO11,熔点204℃,溶于无水乙醇乙醚和水,微溶于石油醚。具有麻辣感。[6][5][3]
乌头碱是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5]在中国,自前汉末期起,乌头根便以乌头或附子的名义被应用于医药界,1833年德国的Geiger和Hesse首次在欧洲产的附子A Napellus L的根和叶中分离出乌头碱。[7]
乌头碱有很强的毒性,口服纯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口服3~5mg即可致死,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4][8]乌头碱也有强心、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缓慢性心律失常、癌症等的临床治疗。[9]

发现历史

在中国,自前汉末期起,乌头根便以乌头或附子的名义被应用于医药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次在处方中出现。[7]最早从本植物中试验提取植物碱的是德国的Geiger和Hesse。他们在1833年,从欧洲产的附子A NapellusL的根和叶中,分离出一种毒性极强的非结晶性植物碱,遂把它命名为乌头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