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

原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
何启(1859—1914)是清末民初香港著名的基督徒医生、律师、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他是香港首位获封爵士荣衔的华人,字迪之,号沃生。[1]何启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现为皇仁书院),后赴英国留学,在阿伯丁大学和林肯法律学院等学习。1882年回到香港从事律师工作。1887年为纪念英国亡妻创办了香港雅丽氏医院,并附设西医书院。他还曾任香港立法局华人议员。在1895年参与筹划兴中会广州起义期间,他起草了对外宣言,并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宣传改革维新。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他密谋与两广总督李鸿章联合,草拟了《平治章程》[1],但未能实现。1909年,他担任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并于1913年将自己创办的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他还著有《新政真诠》一书。何启的思想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他为孙中山在香港的中兴会提供了庇护,并参与筹划了广州起义。1914年,何启在香港去世。

生平简介

何启,清末民初香港著名基督徒医生、律师、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香港首位获封爵士荣衔的华人。
何启,字迪之,号沃生,祖籍广东南海。何启于1859年3月21日生于香港,其父何福堂何进善)是中国基督教第二位被按立的华人牧师(第一位是梁发)。何福堂是中国最早期基督徒之一,年少时进入由伦敦会传教士米怜博士(Dr. William Milne)在马六甲开设的英华书院攻读英文和神学。毕业后,随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到香港传道。
何福堂共有七子六女,在儿子中,何启排行第五。他自幼勤奋好学,长于数学,英文尤佳。何启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72年,赴英国留学,几年后进入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攻读医科,完成医学学士学位后,遵照贵族出身的未婚妻雅丽氏(Alice Walkden)的建议,进入林肯法学院(Lincoln's Inn)攻读法律,最后取得大律师资格。毕业后,何启与雅丽氏在伦敦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