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

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是指自然发生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其特点是环境适应力强,森林结构分布较稳定,但成长时间较长。天然林的生物链条比较完整,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物种的多样化程度高,对环境及气候有巨大的改善作用。中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南等重点国有林区。[1]
天然林按退化程度,可以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疏林。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陆地生态系统。全面保护天然林,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标志着中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3]截至2019年8月,中国有天然林资源29.66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4%、森林蓄积的83%以上。[4]
通过20多年的保育结合,中国天然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持续加快,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全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天然林蓄积净增37.75亿立方米,工程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95亿亩。2011-2018年,工程区开展中幼林抚育2.19亿亩,后备资源培育1220万亩。[5]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6]

分类

原生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是森林演化的顶级群落,有丰富的物种,良好的森林的结构和防护功能,生态系列稳定上,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次生林是经人为采伐和破坏后,天然恢复起来的森林,一般由先锋树种组成,郁闭较低,大多丧失原始林的森林环境,生态稳定性和生态功能较差。在中国的东北,有一大部分就是属于次生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