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义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
《神义论》是200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莱布尼茨。《神义论》全书包括前言、绪论和正文三部分。在前言中,莱布尼茨解释了他写作《神义论》的原因和目的并描绘了全书的轮廓。正文由三部分构成:上编、中编和下编。上编的中心内容是对一切世界中最好可能的世界的命题的论证,并在此论证的基础上辩明上帝之慈善和正义。中编论证了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上帝的预先规定的一致。下编的论证主题是道德的恶与形体的恶,即罪与罪过。神义论(英语:theodicy),是神学和哲学之分支学科,主要探究上帝内在或至善(或称全善)、全知和全能的性质与罪恶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theos(表示“上帝”)和dike(表示“义”)。神义论的根本论点在于人的罪恶问题:其持续存在与上帝消灭罪恶的意愿相悖。最普遍支持上帝三全(全爱、全知、全能)的神义论观点认为,罪恶事实上并不像我们定义的那样存在,而且即使我等所认为“最罪恶”之事,上帝亦能够预见和确保之。

内容简介

在一切时代,人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将奉神祇(devotion)理解为种种礼仪形式,而真正的虔诚,即领悟和美德从来不是大多数人的传承和质素。对此,人们不可感到惊奇,其实这太符合人性的弱点了;我们接受外在者给予我们的印象,而内在者却要求进行一场只有少数人才有力为之的讨论。真正的虔诚在于信念和实际行动,与此相应,敬奉神祇的礼仪形式也具有双重性质,此一些人目的在于仪式性行为,彼一些人却着眼于信条。仪式近似善行,信条犹如真理的影子,或多或少在接近着纯然的领悟。所有这些礼仪形式都是值得称赞的,如果它们的发明者创造它们是为了将所摹仿者真正包含于内和表达于外的话,如果宗教仪式、教会礼节、宗教团体规定始终仿佛是为神的律法筑成的一道篱[]以使我们远离恶行、习惯于善者和熟悉美德的话。

历史背景

神义论这一术语由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于1710年在他的《神义论:关于上帝美善、人类自由和罪恶起源的论文》一书中首次被提出。这部作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显示世界上的罪恶并未与上帝的美善冲突,并且,尽管存在一些罪恶的事情,这个世界仍然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莱布尼茨写作《神义论》是作为对皮埃尔·贝尔不久之前所作《历史批判辞典》一书的批判。贝尔是当时的一位新教怀疑主义哲学家,他没有能看到对于罪恶问题的合理解释,并对当时三种解释尝试都提出反对。他的观点是,既然《圣经》强调上帝的完美和罪恶的存在,我们必须对它们二者共存采取一种接受的态度。《天主教百科全书》(1914年)提供了另一个定义:神义论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只通过推理过程来探讨上帝的科学。它是一门科学,因为它系统地梳理、展示了我们关于上帝的认识,并且演示了—在这个词语的严格意义上—其每一个命题。但是它只以自然为其证明的唯一依据,而神学通过超自然启示出发,来阐述我们对上帝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