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祠

中国民间第一祠
金紫祠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南首,俗称“金銮殿”。时代为明代。系古徽望族潜口汪氏宗祠。宋隆兴二年(1164年)赐建,明正德九年(1515年)迁于现址,嘉靖万历时扩建,清康熙三年(1663年)大修。该祠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牌坊、三源桥、[líng]门、戟门、碑亭、仪阖、露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寝后配有坐西朝东之汪华公庙,为祭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而建。现存建筑为金紫祠坊、戟门、碑亭、后寝及汪华公庙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遗址尚存。

建设背景

徽州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绮丽诡异的山光物态,五彩缤纷的风土人情,而且还有“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和“读书致仕”的千古佳话。本文仅对徽州地面尚存的“古建三绝”(祠堂、民居、牌坊)之一的祠堂做个综合考察,并以潜口金紫祠为例作出具体的文化考量。我们能从徽州文化这一凝固了的人文符号里发现到什么?
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及家庙,是东晋由北向南始迁皖南徽州世家望族的宗阀权杖。史料记载,东晋时(公元400年间),陶渊明即隐居潜口桃花
金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