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原名时泰,后避明光宗年号,改名若愚,大宁都司延庆左卫人,祖籍河南定远(今安徽),明朝宦官。他出生于武将世家,父刘应祺,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刘若愚因感异梦而自宫,后入宫,隶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名下,负责抄誊等工作。他曾在狱中作《酌中志》为自己申冤,该书是一部明宫廷事迹的重要文献。[1][2] 人物生平
刘若愚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选入皇官,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
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擅权专政,魏之心腹太监李永贞任司礼监秉笔,因为刘若愚擅长书法且博学多才,便派其在内直房经管文书。与此同时,魏、李又多阴谋诡计,故对刘若愚颇多猜忌。刘目击魏李所为而又无可奈何,遂自改名为“若愚”,借苦心二字以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