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霸王鞭

中国满族舞蹈
满族霸王鞭是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满族舞蹈,又称打连厢、打花棍、地落子、金钱鞭等。起源于隆化县章吉营满族乡章吉营村,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1][2]
在进行满族霸王鞭(后文简称为霸王鞭)舞蹈时,一手的手指上扣着绣有各种图案的方巾,另一支手执鞭的中端、鼓或竹片,或双手各执一鞭。舞起来时,以鞭击打或碰击臂、腿、肩、腰、背、脚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2][3]霸王鞭的表演者人数不限,可一个人打,男女双打,也可集体分组对打。表演者按一定套路,有规律、有节奏地挥舞击打,形成一套跳跃、舞打的连续动作。[2]
1985年,以“地落子”为素材编排成的群舞《端午之夜》在河北省首届舞蹈大赛中获得编导、表演二等奖,2003年,舞蹈作品《霸王鞭》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二等奖,2008年以霸王鞭为素材编演的《鞭韵乡情》荣获河北省第九届燕赵群星三等奖。2016年参加河北省少数民族调演,并获二等奖。[1]

名称来源

有关霸王鞭的起源,在民间说法是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项羽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歌舞的欢快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便纷纷仿效。结果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军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便由此得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