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阳兵工厂-抖音百科
汉阳兵工厂,原名湖北枪炮厂,晚清时期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是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中一个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兵工厂,也是晚清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1][2]。 1889年8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光绪皇帝,在广东石门建造枪炮厂。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工厂由广东搬迁至湖北汉阳,最初称为湖北枪炮厂。1895年冬季,工厂重建完成,开始正式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 应是Commission Rifle,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厘米88式毛瑟步枪,后称为汉阳造88式步枪。1908年,正式更名为汉阳兵工厂。1911年湖北武昌爆发辛亥首义,“汉阳造”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汉阳兵工厂成为主要轰炸目标,全厂工匠抗日热情高涨,冒着生命危险,积极生产,支援抗战。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将汉阳兵工厂更名为第十一兵工厂。1965年后,原来的汉阳兵工厂正式变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〇三工厂”,成为一家大型国有军队企业[1][3][2]。 汉阳兵工厂,映衬着中国军工业的起落,折射了华夏大地百年沧桑[1]。其生产的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传奇的神话[4]。 历史沿革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拟于广州设立枪炮厂,在德国订购机器设备。次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遂决定将机器设备移到湖北。1892年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正式开始建厂,与湖北铁政局合为一体,由蔡锡勇任总办。次年厂房落成,机器到齐,至1895年开始制造。1895年5月枪炮厂与铁政局分立,独立建制,归湖北枪炮总局管辖,仍由蔡锡勇任总办。1906年改称汉阳兵工厂。后几经扩充,计有枪厂、炮厂、枪弹厂、炮弹厂、炮架厂和火药厂等分厂,雇用工人约1200人。经费主要来源于湖北盐税、厘金,以及江汉关和宜昌关之关税。开办经费约296万两白银,常年经费初期约40万两,后渐至80余万两。工厂生产原料,一部分购自汉阳钢铁厂和国内各地,一部分购自国外。生产仿德国1888年式7.9毫米口径步枪、仿制德国格鲁森式37、53、57毫米口径山炮及所配用之枪、炮弹。20世纪初年可日产步枪30支,无烟火药600磅;月产大炮8门、枪弹80万发、炮弹7万发。产品以步枪闻名,所仿德国步枪又称“汉阳式步枪”,至1928年停止生产,共产68万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