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天文系于1960年成立,是我国高校成立的第二个天文系,在天文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师大天文学学科在全国高校天文学学科中排名第四。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4/15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师大物理学和天文学国际排名201-250。[1] 定位目标
北师大天文系的定位与目标: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即建成有国际显示度的学科,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培养优秀天文人才。
优势特色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专业分布齐全,注重基础理论与观测实践相结合,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平台。天文系现有在职人员共3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行政和教辅人员6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千”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22名。天文系拥有天体物理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光学、天文 教育等硕士点。天体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天文系设有天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文学专业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天文学导论》为国家精品课程,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多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与国内天文台站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拥有“引力波与宇宙学实验室”、“现代天文学实验室”和“天文教育综合实验室”,拥有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共建的“兴隆天文学实践基地”,以及天文学学科与云南天文台共建的“天文教育实践基地”。天文系培养的学生学风淳朴、数理基础扎实、观测动手能力强、天文计算和科研训练有素、团队合作能力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