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子庸

清代文学家、画家、官员
招子庸(1786年-1847年),原名功,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横沙村(今属广州白云区金沙街道横沙社区)人,清代文学家,举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擅长写作,诗歌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尤其擅长工笔画。此外,他还精通韵律,被誉为“粤讴鼻祖”。[1]

人物经历

招子庸的父亲招茂章是一位读书人,性格豁达,淡泊名利,喜欢邀请朋友一起饮酒、下棋、品茶。母亲潘氏知书达理,善于持家,严格教育子女。招子庸出生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训练。他的父亲亲自教授他和弟弟招子恕,强调勤奋和节俭的重要性。长大后,他们进入私塾学习,招茂章通过长诗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光耀门楣。招子庸理解父亲的愿望,刻苦攻读,十几岁时就能熟练背诵五经及其注释。他曾因过度用功而生病。后来,他跟随香山赵见菁学习,后者曾任始兴县训导,精通《易经》。招子庸在赵见菁的影响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嘉庆十九年(1814年)入学,二十年(1815年)中举。他的家人对此感到非常自豪,但他父亲提醒他不要因此骄傲自满,而是要有更大的抱负。招子庸不仅文采出众,还擅长骑射,能够拉弓射箭。他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考取武举人,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能成功后,开始与文友们在广州组织诗社,互相唱和。在此期间,他收集了许多青楼歌姬演唱的民间歌曲,并以粤语韵律整理改编,创作了《粤讴》一卷。这本书共有99题121首歌曲,因其保留了粤乐的特点,如木鱼南音的歌唱性和音乐性,以及使用地方语言的特色,形式自由,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粤讴》的主题大多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青楼女子的悲惨命运,文笔凄美动人,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它在中国民间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被翻译成英文,传播到了欧洲。招子庸编写《粤讴》后,获得了“举人大挑”的资格,分配到山东省,先后担任临朐知县和潍县知县。在潍县,他因处理马刚叛乱案件而获得升迁。然而,他上任后实行无为而治,沉浸在书籍和书法中。后来,他晋升为知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涉及朋友的案件而被罢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二月十六日(1847年2月1日),招子庸在家乡去世。[2]

画风特点

招子庸的绘画风格注重写实,他继承了宋代画家师法自然的传统。他的家乡有许多竹林,成为了他素描的理想场所。无论是在早晨、傍晚还是刮风下雨的时候,他都会仔细观察竹子的变化,为自己的绘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在一幅竹画上写道:“画竹应该像竹一样,何必模仿古人。只要心、眼、手都能到位,下笔就能画出神韵。”这是他画竹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的心得。广州美术馆收藏了他的十二幅竹画联展,是他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创作的作品。这幅画高达3.5米,宽8.5米,气势磅礴,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是历史上罕见的大联屏杰作。招子庸的竹画采用水墨画的形式,他巧妙地利用墨分五色的技法,将画面中的阴阳、远近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被称为画竹的高手。他还擅长绘制螃蟹,他的家乡横沙靠近珠江,每当潮水退去,海滩上就会出现许多螃蟹,为他提供真实生动的绘画素材。广州美术馆收藏了他的《蒹葭郭索图》,描绘了群蟹的形象,展现了他深厚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岭南风情。除了竹子和螃蟹,招子庸还擅长绘制人物、兰花和蝴蝶。他曾在文件末尾画竹,颇有郑板桥的风格。他写的兰竹,无论是雪干霜筠还是纤细柔弱的小竹,都能够表现出它们的生命力。他还创新地绘制螃蟹,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平沙浅草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江湖的气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模仿王宸的山水册,达到了相似的效果。他也擅长绘制人物,曾模仿金农无量寿佛,姿态奇特而庄重,这不是一般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境界。他的著作包括《留庵随笔》、《寒松阁谈艺琐录》《随山馆诗稿》《云起轩词钞》《南海县志》《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和《墨林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