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子

不参与强作用自旋为ћ/2的费米子
轻子(lepton)是标准模型中自旋为二分之一的费米子,质量极小,其本质特点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常见的轻子有两类:带电轻子(也称为类电子轻子或μ子),包括电子、μ子和τ子。[1][2]中性轻子,即中微子。带电轻子可以与其他粒子结合形成各种复合粒子,例如原子正电子素,而中微子很少与任何东西相互作用,因此很少被观察到。[13][14]
1897年,汤姆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电子是最轻的带电轻子。[3]下一个被观测到的轻子是μ子,由卡尔·D·安德森(Anderson)在1936年发现,当时被归类为介子。经过研究,人们发现μ子并不具备预期的介子属性,而表现得像一个电子,只是质量更大,后改称为μ子。[1][4]1930年,沃尔夫冈·泡利(Pauli)提出中微子的概念,以解释β衰变的某些特性。之后中微子于1956年由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考恩(Clyde Lorrain Cowan)在实验中首次被观测到。1962年,梅尔文·施瓦茨(Melvin Schwartz)和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发现中微子有味道的属性。τ子在1975年左右由马丁·刘易斯·佩尔(Martin Lewis Perl)等人在美国SLAC实验室的SPEAR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τ子中微子直到2000年7月才被发现,当时费米实验室宣布了它的发现。[15]
轻子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轻子是电子和中微子,第二代是μ子和μ子中微子,第三代是τ子和τ子中微子,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反粒子[6]带电轻子与对应的反轻子唯一不同之处是带有电荷的正负号相反。[1]轻子具有很多内秉性质,会感受到其它三种基础力:引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且轻子数守恒。[16][12][11]但是,由于中微子呈中性,所以不会感受到电磁力。[17]在标准模型里,轻子扮演重要角色,电子原子的成分之一,与质子中子共同组成原子。[18]

词源

“lepton”源自希腊语“leptos”,意思是小的,轻微的,纤细的,精致的。[19]莱昂·罗森菲尔德(Léon Rosenfeld)于1948年最先为英文术语“lepton”命名。[20]该命名假设轻子质量都很小,因为当时学术界只知道有电子与μ子两种轻子,它们的质量确实很少,电子的质量为0.511MeV,μ子的质量为105.7MeV,比质子的质量轻很多。但是到1970年代,人们又发现了τ子,它的质量是1777MeV,几乎是质子的两倍。[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