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化论

哲学术语
“独化论”是西晋时期哲学家 、玄学家郭象提出的重要思想,是郭象在注解《庄子·大宗师》提出的重要概念。“独化”意为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自我独立的展开,不假外力,不存在任何造物主。事物的产生和变化既没有外力的推动,也没有内在的根据,如果要寻找事物赖以产生的根源,则推上去永无穷尽,无所结果,必然得出事物是自己产生和自己运动的“独化之理”。[1][2]
郭象在西晋的动荡之中提出了“独化论”,其思想不但受到魏晋盛行的老庄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前人玄学家王弼裴頠“有无之辩”的影响。郭象在对王弼“贵无论”和裴頠“崇有论”的思考与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有无的看法,并进一步延伸出“自生”“自性”“相因”等概念,为人们达到“玄冥”之境指明了路径,对魏晋玄学和魏晋美学有着重要影响。[1][2][3]
郭象的哲学概念都为“独化论”的建构而服务,但“独化论”并非只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其最终目的是调和儒道“有为”与“无为”的政治学说,为统治者有效运用纲常伦理与刑法礼教提供支撑,进而缓解“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冲突,把名教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其“名教即自然”的理想政治学说。[1][3]

提出者

郭象(252-312),字子云,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时期著名玄学家。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甚至有人把他称作"王弼之亚"。后因任东海王司马越的太傅主簿,遭时人诟病。郭象的主要著作有《庄子注》《老子注》《论语体略》《论语隐》《致命由己论》等,只有《庄子注》较为完整地流传保存下来,其余均佚,仅部分佚文散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及《道藏》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