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缺齿鼹-抖音百科
缺齿鼹(学名:Mogera robusta)是鼹科缺齿鼹属的动物,体形最大,呈短圆柱形,头小,吻尖长,眼小,颈粗短。雄性体色较深,头及体背深棕褐色,带金属光泽;雌体毛色淡,呈淡黄褐色。缺齿鼹昼夜均活动,不休眠,视觉不灵而听觉发达,以昆虫的成虫、蛹、幼虫以及蠕虫、蚯蚓、蜘蛛等小动物为食。一年交配2次,每胎产3-5仔,栖息在土壤肥沃、松软、草被丰富的阔叶林中,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俄罗斯。缺齿鼹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缺齿鼹是缺齿鼹属体形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220毫米,呈短圆柱形,头小,吻尖长,眼小,无耳壳,耳孔隐于毛下,颈粗短,尾长大于后足长。 缺齿鼹雄性体色较深,头及体背深棕褐色,带金属光泽。毛长约8毫米,毛干深灰,毛端深褐色。下颌、颈下的毛干及毛端均为黄色, 至胸部逐浙转为灰褐。腹面绒毛较短,约4毫米。尾毛褐色,稀而粗硬。雌体毛色淡,呈淡黄褐色。毛绒较雄性短,长约4毫米。毛干呈淡灰色,毛端黄褐色,亦带金属光泽。整个背面呈淡黄褐色。下颔毛色淡黄,至颈下逐渐变为黄褐色,后背部亦黄褐色。尾毛粗硬,与背同色、四肢内黄色,掌背被以稀疏短毛。 缺齿鼹头骨狭长,长度几乎为颅的两倍。脑颅扁平,与鼻骨几乎在同一平面上。颧弓纤细,外侧平直,由眼眶部到鼻骨端的宽度几乎相等,鼻骨端稍膨大,在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半球状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