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和

民族音乐学家
曹安和(1905年6月3日—2004年12月4日),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琵琶演奏家、民族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2]1924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于刘天华学习琵琶,并兼修钢琴音乐理论; 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曾任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研究员。著有《时薰室琵琶指径》《民族器乐独奏曲选》等作品。[3][4]

人物经历

曹安和,1905年6月3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汉族。自幼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最初是被邻居的箫声所吸引。1919年考入无锡女子师范学校,曾随表哥杨荫浏学唱昆曲,并自学琵琶;其后师从刘天华学习琵琶,并兼修钢琴及音乐理论。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钢琴、琵琶及笛、箫、笙等民族乐器的教学。同时兼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1930年至1935年,兼任故宫博物院古乐器审音员,在刘半农领导下对故宫古乐器进行审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上海。1941年初赴重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编辑。同年9月,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并编撰出版琵琶教材《时薰室琵琶指径》。1946年随国立音乐院迁南京,并兼任金陵女子大学琵琶客座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贡献

曹安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先驱,长期从事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和琵琶、昆曲的演唱、演奏与教学,是20世纪30、40年代乐坛上仅见的女琵琶演奏家和教师。无论是在演奏技法还是理论上,她都潜心研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尤其在挽救民族音乐遗产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界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曹安和协助杨荫浏整理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使许多散落在民间的音乐得以保存。1950年,与杨荫浏在无锡发现并记录了瞎子阿炳即华彦钧创作、演奏的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6首曲子,使得这一人间绝唱得以流传。从1952年万叶书店出版的《瞎子阿炳曲集》中,我们仍能清晰地听到曹安和她那略带无锡口音的柔婉的报幕声。两年后,音乐家吕骥在无意中听到了这首人间绝唱,于是这首被无锡小城中一个瞎子艺人用生命创作的曲子便被灌制成音乐带,在中国、在世界的各个金色大厅中被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艺术家演奏,成为整个人类共有的经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