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抗法战争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越南抗法战争,是指1946年至1954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
战争大致可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1946年12月至1947年12月是防御阶段,这阶段越军采取开展游击战,消耗法军有生力量。越南军民在诱敌深入之后,展开游击战和运动战,于12月23日粉碎了法军的进攻,收复了太原宣光等地,取得了越北战役的胜利。1947年12月至1950年12月是相持阶段,这阶段越军在解放区开展经济建设,促进粮食和武器生产,建立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采取以游击战为主、以运动战为辅的方针。越军于1950年9月,发动北部“边界战役”,扫清了越中边界地区的法军重要据点,收复高平谅山等市镇,巩固和扩大了越北根据地。1950年12月至1954年7月是反攻阶段,1954年3月30日,越军占领奠边府东区高地,5月7日进攻中区,占领法军指挥部,活捉法军司令戴加斯特莱准将及其司令部、参谋部全体人员,近万法军投降。[1]

战争背景

1950~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对越南人民抗击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提供的军事援助。越南1884年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取代法国统治。日本投降后,越南人民举行“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为恢复其殖民统治,于1946年派远征军入侵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政府被迫转入山区坚持抗战,处境困难。1950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问中国,代表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越南政府向中共中央提出援助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请求。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表示,尽管新中国刚刚建立,面临很多困难有待克服,但一定尽力向越南人民提供抗法战争需要的一切援助。随后,派罗贵波为中共中央联络代表,于3月上旬抵达越南北方根据地,负责联络和协调对越援助事宜。

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