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帕病毒(Nipah virus,简称NiV),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球形病毒[2],属于副黏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可以引起尼帕病毒病(NVD)这种人畜共患病[1]。 尼帕病毒可以感染猪、马、狗、猫、山羊、野猪和啮齿类等多种动物,其中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传染源[1]。人、猪、蝙蝠相互接近的地区是尼帕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发生地[2],主要通过以猪、马等动物为中间宿主传播,或者通过果蝠污染的枣棕榈汁以及人直接接触果蝠体液微滴(推测)等途径传播。病毒的易感人群包括接触病猪的养猪职业者和饮用受污染的枣棕榈汁及其制品者,以及与尼帕病毒病患者密切接触的陪护者[1]。
尼帕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14d不等,其共有症状一般从发热开始,后根据传染途径的差异产生脑炎症状或严重的肺炎症状。出现脑炎症状时病人多表现为呼吸窘迫、产生节段性肌阵挛、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在1-2d后发展为休克等脑炎并发症;出现肺炎症状的病人在高热期一般表现为非典型肺炎,伴随咳嗽、呕吐、肌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些病例可能会出现败血症、肾衰、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
人感染尼帕病毒的病死率估计为40%-75%[3],截至2022年,尚无用于尼帕病毒病防控的疫苗、特效药物[2],治疗方式仅限于支持性护理[a][4]。
尼帕病毒最早于1998年在马来西亚的甘榜双溪朴雅尼帕村被报道[2]。截至2023年,尼帕病毒只在亚洲少数地区(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等)引起过疫情[5],但由于该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并在人群中造成严重疾病和死亡[3],故尼帕病毒已经成为对全球人类健康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的潜在病原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