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亭记

苏轼于元丰五年写的记文
《遗爱亭记》《遗爱亭记代巢元修》全名。元丰五年(1082),黄州知州徐君[yóu]罢任。安国寺和尚继连以苏、徐二人经常游饮的竹间小亭请名,苏轼名之曰:“遗爱亭”。徐君猷罢任时,恰值眉山人巢谷(字元修)来黄州,于雪堂作馆,教授苏轼子苏迈、苏过巢谷通过苏轼与徐君猷相识,徐请其为遗爱亭作记,苏轼乃代巢谷而作。文中赞扬徐君猷为政清静,对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有所肯定

内容简介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xié]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