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语

印度中央政府确定的官方语言之一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英语:Hindi language)是印度国语,也是印度中央政府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印地语广泛使用于印度中部、北部地区,地理分布范围还涉及到斐济、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全球约有5.713亿人以印地语为母语,以使用国家数量来算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语言。[4][1][5][2]
印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雅利安语支。其起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的普拉克利特语以及吠陀梵语,先后经历古代印度雅利安语时期的吠陀普拉克利特语、吠陀梵语、古典梵语,中古印度雅利安语时期的巴利语和碑文语言、书面化的普拉克利特语、阿伯布仑谢语,在现代印度雅利安语时期形成初期语言形态。19世纪,特别是民族大起义以来,印地语与乌尔都语英语不断接触互动形成现代印地语。[4]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国语)合称印度斯坦语,二者除文字和词汇的差异(前者用天城文字母、多梵语借词;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语法几乎完全相同。从使用人口的角度,印度斯坦语是世界上第四大语言。宝莱坞电影工业基地的大部分电影使用印地语。印地语是SOV(主语—宾语—动词)语言,动词通常位于句子末。句中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前,定语形容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前,副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形容词前,否定标记和疑问词在动词前,助动词总是在主动词之后。印地语有四种简单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假定式)和虚拟式。动词变位展示主语的性、数和人称。主语无后置词,则动词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保持一致;印地语标点使用西方的逗号、感叹号和问号。句末有时用句号,传统的“完全停顿”(पूर्ण विराम)仍在使用。[4]
印度实施了三语教育方案,保护母语,同时推广印地语,使其成为大众媒体中的全国通用语言。小学1-5年级学习一种语言,6年级后学习三种语言。[6]

形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