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雷蒙德·波普尔

英国哲学家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Kar Raimund Popper[1],1902年7月28日至1994年9月17日)[2][3],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英国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大不列颠学会会员、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1]
1902年7月28日,波普尔出生在维也纳一个条件优越的犹太人家庭,10岁时就阅读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8年,波普尔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2]。1934年,波普尔因以德文发表的《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在哲学界崭露头角,并得以访问英国[1]。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波普尔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4]。1945年,波普尔完成了其在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该书出版后受到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界的关注[2]。1949年,波普尔获得教授职衔[4]。20世纪50年代,波普尔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1965年,他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2]。1976年,波普尔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他从教坛退休后,仍活跃于知识界[4]。1994年9月17日,波普尔逝世,享年92岁[3]
波普尔的思维触角遍及哲学、科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他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界继柏拉图黑格尔之后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又一人。波普尔的主要著作还有《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无尽的探索——卡尔·波普尔自传》等[2]

人物经历

波普尔的一生是一个化绚烂于平淡的故事。这位犹太裔思想家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10岁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达尔文进化论,17岁时曾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工作过。早年崇拜的这些思想大师都成为波普尔后来怀疑与批判的对象,唯有爱因斯坦是一个例外。1919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他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