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神演戏

酬神演戏
清代民间为了感谢神的保佑,经常通过歌舞、杂剧、鼓乐等方式举行娱乐神灵的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为酬神、赛神、报赛。这一习俗自古就有,从原始社会到历史时期的早期,“鼓乐歌舞”一直被视为连接人间和神界的桥梁。随着民间崇拜神灵、祭祀神灵的内容不断扩大,以及民间崇拜神灵的地域特色日益突出,宋代之后,酬神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娱乐项目。[1]

历史与发展

演戏酬神是村庙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村庙信仰中,为了感谢神灵的恩惠,祈求神灵的喜悦和保护,除了向神灵提供丰富的祭品之外,“演戏酬神”、“演戏娱神”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祭祀密切相关,无论是在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一些国家的民族戏剧,其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福建省的戏剧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福建省民间信仰演戏酬神始于唐朝宋朝时出现了本土生长的地方戏,到了清朝时期,地方酬神演戏达到了顶峰。复兴后的福建省村庙文化活动仍然保持着演戏酬神的传统,成为了乡村社区集体娱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2]

活动时间

村庙酬神演戏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农历正月和村庙主神的诞辰期间。有趣的是,福建省许多村庙主神的诞辰日期大多集中在农历六月下旬之后,那时夏收已经基本结束,天气也开始变凉,这是一个适合演戏和看戏的时间。村庙主神的神诞日集中在夏收之后,这是村民们的选择,而不是所有神明的生日都在这个时候。这一点反映了“神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这一信仰的真实情况。村庙神诞演戏是一种传统,通常不止一场,而是三场或多至十二场,每天演出两场的话需要六天才能全部演完。社区村庙都有自己的戏台,戏台位于神殿前面的大堂内。如果没有戏台,则会在村庙前的广场上搭建临时戏台。娱神戏的场景布置较为特别,在戏台的正前方设置案几,摆放鲜花、烛台和香炉,案后的一排座椅上铺设大红色的毛毯或绸缎,这是神明的座位,村民们只能坐在第二排起。这样的布局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村庙的娱神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