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村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下辖村
鸡鸣三省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面,离城75公里,属七星关区林口镇管辖,南邻林口渭河,东接团结海戛,西与云南白车、北与四川岔河隔赤水河相望。“一鸡啼叫,三省皆闻”、“一步踏三省”是鸡鸣三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富含诗意的美称。

鸡鸣三省

鸡鸣三省村管辖六个村民组,居住人口2400余人。其中下寨村民组座落位置最低,处在三岔河畔的观音岩头上,村民基本为苗族,是一个“一鸡啼叫,三省皆闻”的小庄子,自古就被相邻的三省村民叫作“鸡鸣三省”。据庄子内民国三年(1914)重立的三圣宫碑序记载:“吾里界属黔阳,三省当曲。犬牙交错,有蜀川倒流于臂左;虎踞盘环,得滇山峨菆(zou)于脑(右)。”民国年间,云南省镇雄县教育科长涂向仁曾为北肇家戛余氏土目题写大门联,联文是:“东临蜀水,西拥滇山,鸡鸣三省钟灵地;昔尚武功,今崇文治,虎踞千秋耀德辉。”在观音岩的悬崖陡壁间,镶嵌着一条逼仄险要的川盐古道,那就是1935年2月5日,中央红军从四川水潦,经三岔河渡口来到鸡鸣三省小庄子召开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的唯一道路。
鸡鸣三省小庄子由于川盐古道经过,中央红军长征时,已是一个有名的小庄子。庄子里有周、侯、张、陶等多姓苗族人家居住,有寨主周团首家祖上在清代修建的木瓦结构的三合大院一处,有座落于庄子前、突兀于平地小山之巅的三圣宫遗址。站在小山之巅,可一览三省。在三圣宫遗址旁,还有明、清及民国期间盐商、路客歇脚的客栈。中央红军长征时,继“遵义会议”之后的“鸡鸣三省”会议就是在这个小庄子里召开的。
鸡鸣三省”作为一村之名,在高级社初期,为了与其他相邻各村一样,紧跟当时的政治形势,被改名为“迎丰村”(之后又叫”迎丰大队”),而且先后变动隶属于当时的得胜、海戛公社管理。2003年,为了纪念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缅怀红军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鸡鸣三省重新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党史部门的高度重视,重新恢复了“鸡鸣三省村”的称谓,正式将“鸡鸣三省村”列为林口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管里包括鸡鸣三省小庄子(下寨)在内的六个村民组。1996年2月5日,原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和原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在鸡鸣三省观音岩头的山巅之上树立起了由肖克老将军亲自题字的“鸡鸣三省”会议纪念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