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英文全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1] 新西兰、新加坡、文莱、智利四国于2005年共同签署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SEP),这也是tpp的前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应对危机和美国战略利益重心转移的需要,加上美国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奥巴马政府于2008年11月宣布美国正式加入。在美国的主导和推动下,tpp谈判进展很快,随后的几年里,越南、秘鲁、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家相继加入谈判。[2]2015年10月5日,tpp的12个谈判国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 领域统一规范。[1][3]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tpp成员国数量下降至11国。2017年底,日本接替退出tpp的美国,成为tpp的主导国,并将tpp更名为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4] tpp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全覆盖”(“full coverage”)和“高标准”(“high standard”)。[3]tpp追求的是自由贸易,在这12个国家内,零关税,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所有经济监管制度统一标准。细分领域有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 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12个国家像一个国家一样,禁止设立各种门槛、保护主义,操纵、补贴等不利于自由贸易的措施。[1] 历史沿革
协议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