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产琐言

恒产琐言
中国清代的一部关于中国清代的一部关于封建地主家庭经济学的专书,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家庭理财之道、理财之理和理财之策,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家庭理财术的特点。《恒产琐言》是张英在亲身切实体验的基础上,训诫子孙变卖田产的文章。其他的家训中,关于土地也大都是从知足安分的见地出发,内容多为良田勿贪,买卖土地须公正等。可以说,土地作为恒产的有利性在此是不言自明的前提。但是张英《恒产琐言》的最关键的主张却在于,土地投资看起来利润少,但最终是有利的这一点。其背景,是由于土地投资的利润微薄,田主陆续变卖田产的风气。

正文

中国清代的一部关于封建地主家庭经济学的专书。张英(1637~1708)著。张英,字敦复,安徽桐城人。康熙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著有《笃素堂文集》。《恒产琐言》是文集中的一种。
全书共十六节。第一节讲:夏、商、周三代以后,土地久已成了私人的恒产,因此,有田者必“思所以保之”。“保恒产”是作者写此书的目的。
第二节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论点作为理论依据。孟轲和张英说的“恒产”虽都是指封建地产,但他们的“恒产论”却大不相同。孟轲的恒产论是要求封建国家“制民之产”,以确立和巩固新产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张英的恒产论却是以保持和扩大地主私人的地产为目的。他把孟轲的“制民之产”的恒产论换成了地主如何“保己之产”的恒产论。